小冰出道!以AI之手,奏传统文化之音

2020-07-15 321
摘要:——音乐人工智能助力上音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文化扶贫工作 大家认识小冰吗?她刚刚参与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主题曲的作曲与演唱,还以2020届“荣誉毕业生”的身份,日前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毕业。 这位备受瞩目的毕业生,实际上已经在数个月前就在“当传统文化遇上人工智能”项目中崭露头角,这位“非遗音乐大使”首次

——音乐人工智能助力上音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文化扶贫工作

大家认识小冰吗?她刚刚参与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主题曲的作曲与演唱,还以2020届“荣誉毕业生”的身份,日前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毕业。

这位备受瞩目的毕业生,实际上已经在数个月前就在“当传统文化遇上人工智能”项目中崭露头角,这位“非遗音乐大使”首次以编曲人的身份,参与到了传统音乐的创作中。

小冰是谁?

微软小冰框架(Avatar Framework)是一套完整的、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基础框架。它包括核心对话引擎、多重交互感官、第三方内容的触发与第一方内容生成,和跨平台的部署解决方案。音乐创作是该框架内人工智能的基本能力之一。

目前,微软小冰的音乐创作能力已实现包括旋律、编曲及歌词端到端一体化的产品落地。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张图片激发时,微软小冰将创作出一首独一无二的音乐曲目,并根据其风格和节奏自动完成配器选择、编曲及歌词创作。

小冰的创作在云端进行,一首三分钟左右的完整歌曲的创作时间均在两分钟之内。目前,小冰已掌握流行、民谣和古风等多种风格的音乐创作。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微软小冰接受了来自音工系主任于阳教授和陈世哲老师的“指导”,基于微软的人工智能音乐创作模型,与音工系的同学们互相“学习”,相互“激发”,训练数据不断提升,音乐的表达技巧更加丰富,可创作的音乐类型也得以扩展。

当AI遭遇非遗音乐保护

将人工智能作曲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保护相结合,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在人工智能作曲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多维云端交互示范系统应用示范》项目目标之一。经过项目团队的研讨,决定以“松阳高腔”为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活动。通过新的方式来开展音乐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音乐艺术的扶贫的工作,找到科技和艺术结合的最佳场景。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专家们称为是浙江省“戏曲界的活化石”。2006年,松阳高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团队提出这一想法后,在多方面的协调下,得到了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当地师生响应强烈,一批对于传承松阳高腔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此次活动中。

在音工系老师陈世哲、竺茹伊与学生蔡岳均、陈雯净、赵雨恬、王乐瞳、李瀛、徐知非等的通力合作之下,开展了四次优质的线上教学活动,教会当地学生从零开始,使用音乐软件进行主旋律与歌词的创作,并在授课之余一对一解答问题。

生动的授课以及耐心的讲解得到了当地师生的一致称赞。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数段优美的旋律,并由微软人工智能小冰进行编曲,将这些旋律丰富成一首完整的歌曲。

“松阳高腔”唱出新声音

这次活动不仅让当地学生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松阳高腔的有关知识,也在微软小冰的协助下,让这些热衷于传统文化的新青年,在新时代,唱出新声音。

image.png

“很幸运这次能够接触计算机音乐创造,学习的过程很有意义。四节课学会了音符、制作旋律、创作歌曲(主歌和副歌),也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我希望通过这首歌曲,可以让大城市的人们知道,松阳虽小,但也是个慢生活的养生福地。”——何舒淇

image.png

“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松阳松阴溪骑行绿道,在创作的道路上,探索自己内心所想要的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在我的记忆中,我常常带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间点去感受这条绿道给我的感受。”——刘佳敏

image.png

“对于创作一窍不通的我,刚接收到我们要创编一段旋律和歌词时内心其实是蛮慌张的,想该如何完成这一系列的难题。老师上课时,虽说简单易懂真正到了自己创作时确是漏洞百出,每次写出的作品总是没有主旋律,经过我一星期的研究终于搞明白了主旋律。另一个难题又找上门来,高潮不够突出,高音出现的太早。还好这一问题在老师上课时提到了,最终经过两个多星期的修修改改,写出了这么一段旋律。”——杨泽文

民族音乐系2016级学生陈雨茜说:“这次活动的一个最大感受就是人工智能与传统音乐文化的碰撞,人工智能让传统音乐文化更具有创新元素,也拓宽了民乐的发展方向。”

松江高腔研究会主席吴永明也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让年轻一代接触、了解,甚至喜欢上古老的松阳高腔。对于宣传于传播松阳高腔文化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古老的传统戏曲音乐赋予了新的活力,新的发展。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人工智能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广、创新方面大有可为,不仅可以创造性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提高推广效率,还可以激励年轻一代也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此次微软小冰担任‘非遗音乐大使’,以全新的形式激发孩子们对音乐与科技的兴趣,让孩子们体验到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感受到音乐与科技碰撞后的吸引力。未来,希望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让更多人体悟到非遗音乐的丰富与多元,体验到艺术超越时空的魅力。”

上音音乐工程系系主任于阳教授谈到,“人工智能作曲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潮流和趋势,对于所有音乐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既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利用这次机会,我们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审视和完善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我们的创作模式、创作观念。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先进、更积极的姿态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其所长,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上音民族音乐系书记(主持工作)、副系主任刘灏教授对此次活动高度评价:“音乐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音乐艺术相交叉的一个前沿学科,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的关键点在于将人工智能作曲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相结合,既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又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激烈碰撞。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作为本项目的支持单位,希望通过本项目,更好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完成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让我们的民族音乐、非遗音乐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上音民族音乐系的多位学生,也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了本次活动,在这些音乐作品中录制了间奏或前奏的部分,帮助孩子更好的完成了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音工系陈世哲老师自主开发的国内第一个免费音乐创编软件SoundBug音虫,在这次活动中成为孩子们创作音乐的有力工具。这次活动找到音乐在线教育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并在音乐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找到了有效的切入点。


image.png

上海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上音人也正在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的指导方针下逐步实现音乐艺术服务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