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倾城研发破画幅电影拍摄技术,2020年问世

2019-07-04 846
摘要:  众所周知冯小刚的力作《我不是潘金莲》最大亮点就是电影的圆形构图。   其实在影片当中的圆形构图,《我不是潘金莲》并不是第一部,2014年的墨西哥、比利时合拍片《路西法》(Lucifer)也是采用圆形构图,这是第一部采用圆形构图的剧情片。   这是导演Gust Van den Berghe的"宗教题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为了深入

  众所周知冯小刚的力作《我不是潘金莲》最大亮点就是电影的圆形构图。

云图片

  其实在影片当中的圆形构图,《我不是潘金莲》并不是第一部,2014年的墨西哥、比利时合拍片《路西法》(Lucifer)也是采用圆形构图,这是第一部采用圆形构图的剧情片。

云图片

  这是导演Gust Van den Berghe的"宗教题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为了深入未知领域,影片采用的了圆形镜头的新技术,这种镜头是专门针对这部电影与布鲁塞尔大学联合开发的。

云图片

  用物理方法打磨镜头,生成一种360°反射/折射的光学锥形反射镜头来表现,美其名曰“圆形(Tondoscope)”,像一个虹膜图像,完全将导演心中对于封闭式天堂的概念转化成影像。

云图片

  据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圆形浮雕(tondo,——室内装饰画的常见样式)和画家们使用的工具是这种镜头的主要灵感来源。

  画幅其实就是电影画面宽度与高度的比值。从最早的1.33:1,如格里菲斯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其间经历了各种不同画幅的变化,一直到现在最常见的2.35:1和1.85:1宽银幕。那么既然如此,就有导演想在画幅上面做文章,通过画幅的变化,对观众的观影感受产生微妙的影响。

  沉迷构图和画幅的“强迫症晚期患者”安德森在画面上一向为人称道。层层递进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从小女孩在作家雕像前打开小说开始,然后作家出现,开始引入Zero这一人物,紧接着Zero开始讲述他和古斯塔夫的故事……也是使用了各种比例的画幅。

云图片

云图片

云图片

  随着故事线的演进,三段故事分别发生在1985、1968与1930年代,而三个年代的屏幕画幅宽高比也各不相同,分别在几种画幅中来回变换。

  也有更多的电影人不满足于方形画幅,不过早前,大部分圆形画幅都用来表示“窥视”的意味,当主人公通过镜头、窗口等介质被窥探、窥探别人是,就会出现数个圆形画幅的镜头。如希区柯克的《后窗》。

云图片

  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云图片

  圆形画幅的叙事意味也在不断的被发掘,1955年日本导演木下惠介的《野菊之墓》中就曾经出现过部分情节用圆形画幅拍摄的先例。

云图片

  2008年的时候张倾城就开始研究如何让动作片更具有视觉冲击了,尝试了破画幅的拍摄,为了能够将这种技术投入到电影中,张倾城研究剧本,拉投资高拍摄,但均屡屡失败,事隔11年后,他终于又运作了一部院线电影,可以将这种画幅风格融入到电影之中。

云图片

  现在的3D电影技术也比较成熟,这种破画幅的拍摄手法结合3D电影效果更加的恰如其分,视觉上的冲击力不可小觑,给观众的观影感也是耳目一次新的,这样的一个革命性技术, 近年来电影业如此之发达,众多导演也都各抒己长,从《野菊之墓》《路西法》(Lucifer)到《我不是潘金莲》再到李安的120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大家都在力求突破创新,破画幅也将为这个时代增光添彩,将为电影业开辟了一个新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