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轰然而至,影视行业是否也将面临机进人退的大结局?

2018-03-25 454
摘要:人工智能替代普通劳动力的这场大变革,不仅发生在传统制造业,如今也早已进入智力密集性的创作领域,比如先影视行业之前的传媒业,就正在发生一场摧毁式的创新性革命。 作者:文心 来源:传媒大眼影视测评组 1月18日,世界首部由人工智能配音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暨“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在京举行。作为央视

人工智能替代普通劳动力的这场大变革,不仅发生在传统制造业,如今也早已进入智力密集性的创作领域,比如先影视行业之前的传媒业,就正在发生一场摧毁式的创新性革命。

作者:文心

来源:传媒大眼影视测评组

1月18日,世界首部由人工智能配音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暨“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在京举行。作为央视纪录频道在2018年的开山之作,这是人声合成技术首次运用到纪录片配音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

之所以会有这一极具创新精神的大胆尝试,源于有着“纪录片国声”之称的李易曾于2011年开始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献声”,其声音已经成为纪录频道成立初期的美好回忆。2013年,李易罹患急性白血病去世,纪录片导演们特别是《创新中国》的总导演史岩十分怀念李易老师,所以通过与科技人员的协作,再现了李易的人声。发布会现场,李瑞英、朱军、沙桐、邹悦等央视“国脸”悉数到场,聆听这位配音大师的“重生”。

作为一部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片,《创新中国》对于人工智能的这次“创新”型运用,也让人们再一次将焦点集中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人工智能科技上。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随着人工智能AlphaGo以3:0击败柯洁,并宣布再不踏足围棋界,这场历时数年的人机大战终于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在此前的2016年,《科学》杂志甚至大胆做出预测,截至2045年,全球将有50%的工作岗位由人工智能替代,在中国这个数据将高达77%。

事实上,人工智能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重新定义了很多行业规则,也重塑了很多行业结构。作为与科技息息相关的影视行业,自然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改变,很多环节都已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

运用智能分发和内容监测功能

人工智能对创作领域的渗透已成为显性趋势

毫无疑问,2017年是人工智能电视全面爆发的一年。传统品牌创维、海信、长虹、康佳以及互联网电视品牌酷开、小米、暴风、微鲸等,都推出了各自的人工智能电视。人工智能电视具备了“认知”层面的进化,有自适性、自学习、自成长的特性,能够学习用户使用及搜索习惯,并实现更精准的语音操控及互动。

人工智能替代普通劳动力的这场大变革,不仅发生在传统制造业,如今也早已进入智力密集性的创作领域,比如先影视行业之前的传媒业,就正在发生一场摧毁式的创新性革命。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催生出诸如受众分析员、参与编辑、应用技术创新引领员、社交媒体和社区编辑、社会发现总监、移动项目经理、消费体验总监、直播编辑、创新实验室主任、虚拟现实编辑和拼接员等新工种,引领世界踏入一个全新的智媒体时代。

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就作为主笔发布了首篇新闻《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2016年2月18日,搜狐智能股市播报系统“智能报盘”利用人工智能的自动跟踪技术,及时捕捉股市动态,自动化生成并发布资讯。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地震后的18分钟,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仅用25秒就写出了540字并配发4张图片的新闻稿。内容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8大项。25秒完成发稿,这对于人类而言无疑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内的全面渗透,除了深度的调查报道和特稿以外,传统的消息写作很可能将会不再需要记者的介入。

2015年,《纽约时报》数字部门研发的对文章进行针对性推送的机器人Blossomblot诞生。腾讯的天天快报,通过智能计算用户的兴趣,将各个端口的内容通过算法精确推送。

Facebook在2017年开始使用一套人工智能系统来监测FacebookLive和Messenger中的不良信息,以帮助用户防止自杀。2016年腾讯推出国内首个接入400多个APP、超过4亿对用户数据基于移动浏览行为的数据分析工具——腾讯浏览指数。

从担纲声音创作到编写剧本小说

人工智能正在让“人”的存在感渐渐消失

正像前文中提到的那样,一旦人工智能被运用到声音创作领域,类似《创新中国》这样以科技合成的方式再现某一位经典配音大师的成功案例,将会层出不穷。

在现阶段,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电台创作领域尝试完成更多工作——对主持人的声音进行精准的市场需求分析,在智能车控系统上增添其个性化的声音,再以细分式推送完成分发,对不同受众的主持人节目安排也将更有针对性;利用人工智能对音频关键字的搜索,快速拆条剪辑,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可以与节目互动,提高体验性和及时性;利用大数据功能,为听众即时提供大数据新闻。

随着技术上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人工智能还在进一步扩张其使用领域,包括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影视内容生产领域,也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下,开始走向智能化。

2016年,一个名为Benjamin的递归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就写了一段9分钟的科幻短片,并参加了伦敦科幻电影节的48小时短片制作挑战赛。它的制作者Oscar Sharp本身就是一位电影人,正是在他和来自纽约大学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RossGoodwin的合作下,Benjamin被输入了包括《超时空圣战》《捉鬼敢死队》《星际穿越》《第五元素》在内的几十个科幻电影剧本及经典影片,在完成剧本后又在短短两天内拍摄出了这部科幻短片。

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也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系统“雪莱”,以深度学习法为基础,通过扫描和阅读论坛网站Reddit,收集并学习如何写鬼故事,还可以和网友合作创作。人工智能公司BotnikStudios利用AI技术为《哈利·波特》续写了三页新故事,制作了“预言键盘”算法并创作题为《哈利·波特与看起来像一大坨灰烬的肖像》的小说,其中的情节绝对称得上脑洞大开。

在国内,一些头部视频平台也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视剧的题材、故事结构、人物关系等进行分析、编辑,以便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获得差异性的竞争优势。

除了一键完成2D转3D

人工智能还未来还将在打造爆款内容上发挥更大潜力

2017年,聚力维度研发的人工智能立体设计师“峥嵘”,在“三维显示技术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峥嵘”彻底舍弃了百人制作团队和双机拍摄的老旧模式,自动将2D影视内容转换为影院级3D内容,并可同步将所有2D电视频道中的2D内容转为3D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3D频道。

近年来国内的几大视频平台也频频依靠人工智能打造出一系列爆款综艺、网剧等产品。正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创作、生产、客服、标注、变现、播放、分发等七大方面的充分应用,视频网站可以对用户的喜好和收看习惯都有了堪称精确的大数据支撑,这对于爆款内容的制作无疑起到了“军师”的作用。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对电影票房的预测甚至可以做到提前半年方差准确率高达77%,电视剧流量预测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方差准确率均高达88%。对于票房的准确预测,足以为预判采购行为及价格合理度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甚至可以直接干预到是否完成采购的最终决定。

2016年,日本微软公司开发出的可进行网络交流的人工智能“Rinna”,以其女高中生的形象出演了富士电视台的系列电视剧《世界奇妙物语 '16秋季特别篇》。

2017年美国迪士尼也宣布,未来将在迪士尼主题公园里推出可以与游客互动的卡通形象的机器人,使之成为现实场景中的演员。

更值得一提的是,沙特阿拉伯在2017年10月授予美国公司生产的女机器人“索菲亚”以正式公民身份。这也是人工智能首次获得公民身份,不仅时尚界请她去拍封面,参加吉米的脱口秀节目,甚至还跑到了王力宏的MV里和这位全能歌手秀恩爱。

尽管现在还不能断言人工智能对影视行业的渗透将会带来机进人退的最终结果,但是其趋势化的改变却在当下的每一天都在发生。这场新型的人机大战究竟结果如何,恐怕真的没有哪个人敢于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