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率下降过快应引起警觉

2018-03-25 536
摘要: 观点本报记者 姜业庆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经济峰会上指出,应该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问题,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 易会满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居民储蓄是国内储蓄的主要来源。但从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持

观点本报记者 姜业庆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经济峰会上指出,应该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问题,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

易会满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居民储蓄是国内储蓄的主要来源。但从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成为拉动国民总储蓄率下滑的主要因素。从居民储蓄增速来看,近些年来下降幅度较大,从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历史最低值。从居民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来看,下降趋势更加明显。2010年到2017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下降了一半。与此同时,储蓄率下降还伴随着居民家庭杠杆率的快速提升,2013年到2017年,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

易会满分析,一是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居民财富多元化摆布。二是在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联网理财的兴起加速了存款分流。三是房地产吸引家庭大量资金流入。

易会满指出,无论是从我国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讲,还是从金融安全格局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来讲;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应该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问题,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

对于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易会满建议,应从战略思维、宏观调控、监管政策、市场引导等多维入手,未雨绸缪,及早应对。关键是要正本清源,规范有序。

一是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打破刚性兑付。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而刚性兑付扭曲了产品属性和风险收益,以致部分家庭在选择投资时,简单将收益视作唯一比较标准,将资管产品当作无风险或低风险产品进行配置,从而对储蓄存款形成过度替代效应。这不仅弱化了家庭财务保障,还可能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和金融风险的“起爆点”。因此,要推动打破刚兑,让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二是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各种金融行为的规范力度。货币基金的形式各异,有的具备投资和支付的双重功能;有的互联网平台无牌经营,高杠杆、高收益、高风险,一般消费者无从识别。建议进一步正本清源,把握金融服务的实质和技术发展的本质,厘清货币基金的真实属性和功能边界,杜绝监管套利,强化持牌经营,控制杠杆比率,严格流动性管理,引导其规范理性发展。坚持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其稳定金融市场和社会融资成本的“压舱石”作用。

三是加快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积极应对负债出表。储蓄存款持续下降带来的负债端量和价的变化,势必会向资产端传导,客观上要求银行资产负债表作出适应性调整。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完善配套政策,盘活信贷存量,增加资产流动性,这也是推动直接融资发展的应有之义。